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_供桌 佛柜_开云登录平台官方网站_下载云开官网入口
产品中心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时间: 2024-08-26 作者: 供桌 佛柜


  《广西糖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加快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加快推进广西糖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助力产蔗产糖区域(以下简称糖区)产业兴旺、乡村振兴,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

  “十三五”期间,广西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按照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要求,扎实推进糖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效。

  (一)蔗田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0年底,全区累计完成优质高产高糖糖料蔗基地(以下简称“双高”基地)建设504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实现规模化经营目标。完成“双高”基地水利化建设345.3万亩,“双高”基地良种化率100%,综合机械化率63.7%。专家抽样测产显示,2020/2021年榨季“双高”基地样本点平均亩产6.89吨、蔗糖分15.6%,成效突出。全区超额完成国家提出的1150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划定任务,并实现数据上图入库。2019—2020年共建设101.2万亩非“双高”基地糖料蔗生产保护区高标准蔗田,进一步改善了糖料蔗生产条件。

  (二)种业“芯片”取得重要进展。“十三五”期间,广西甘蔗良种选育联合攻关实现重大突破,成功选育并推广了桂糖42号、桂柳05—136号等一批综合性状优良、适宜机械化耕种的糖料蔗品种。2019/2020年榨季,全区糖料蔗良种覆盖率达到93%,比2014/2015年榨季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桂糖42号种植培养面积329.7万亩、桂柳05—136号种植培养面积303.4万亩,分别占全区糖料蔗种植培养面积的29.3%、26.9%,改变了长期以来台糖系列品种占主导地位的局面。全区已建成甘蔗良种繁育推广基地51个,其中一级基地7个、二级基地16个、三级基地28个,建设面积约7.1万亩,甘蔗良种扩繁体系基础较好,有力保障了糖业高质量发展。

  (三)加工链价值链“双链”提质。蔗糖精深加工取得新成效,特色红糖、冰糖、液体糖浆、甘蔗浓缩汁、甘蔗醋饮料、糖果、药用糖等近20个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生产。综合利用向纵深发展,制糖副产品逐步向高值化利用转化。蔗渣浆由造纸转向生产绿色高档餐具,年产能达到9万吨,并出口欧美发达国家。糖蜜综合利用由生产酒精转向生产附加值高的酵母、酵母提取物等产品,合计年产能超过15万吨。广西已成为国内重要的绿色高档餐具、酵母、酵母提取物生产基地。蔗叶养牛发展到年存栏1万头以上。糖机制造、仓储物流、生产服务等关联产业得到较快发展,糖业新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

  (四)产能集中产业集聚效应显现。全区制糖企业战略重组和去产能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产业集中度显著提升,制糖企业从2015年的17家减少到2020年的10家,其中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广西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洋浦南华糖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广西湘桂糖业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年制糖能力均超过百万吨;2019/2020年榨季,以上6家制糖企业产业集中度达到81%,比2014/2015年榨季提高23.6个百分点。去产能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20年底,全区共关停糖厂16间,淘汰落后产能6.7万吨,产能利用率大幅度提高。重点园区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广西·中国糖业产业园(以下简称糖产业园)自2017年9月开工建设以来,共引进项目45个,202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8亿元,为打造集蔗糖精深加工、产品交易、仓储物流及糖业科技示范展示、数字化展示、国际合作交流、信息服务、休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糖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核心平台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科技赋能助力糖业提质增效。制糖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水平明显提升,广西南宁东亚糖业集团、广西糖业集团有限公司、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中粮糖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型制糖企业率先应用全流程智能化生产和控制管理系统。国际领先水平的自动化连续煮糖、全自动分蜜机等装备应用不断增多。全区三分之一的糖厂实现了自动卸蔗、自动装包码垛,生产效率大幅度的提高。传统制糖生产的基本工艺取得重大突破,膜法绿色制糖技术已具备产业化推广条件。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水准不断提高,百吨蔗耗标煤、吨蔗耗水分别比“十二五”期末下降了2.46%、34.2%,继续保持全国领先。蔗渣利用率、糖蜜利用率均达到100%,所有糖厂均开展水循环利用。

  (六)新经济新模式构建智慧蔗区。通讯、物联网、北斗定位、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成功应用于蔗田测量、土地确权、甘蔗收获、砍运调度、农机农具管理、仓储物流管理等方面,智慧糖业初具雏形。广西糖业大数据云平台(以下简称“糖业云”)启动建设,积极打造糖业大数据基础支撑平台、涉糖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制糖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泛糖产品交易大数据服务平台、糖业金融大数据服务平台、糖业政务监管大数据服务平台等六大平台。广西泛糖产品交易平台搭建完成,产品交易、仓储物流、金融服务、防伪溯源和大数据服务等功能实现整合,“糖业信息产业集群+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的现代商业模式完成构建并开始发挥作用。截至2020年底,广西泛糖产品交易平台已开设账户614户,累计交收食糖350.6万吨。广西甘蔗生产服务平台在甘蔗种植、收获领域逐步发挥作用。2017—2020年共编制糖业标准85项,为规范生产经营、提高糖业发展质量和提升广西糖业话语权奠定了坚实基础。全区糖业二维码溯源体系逐步建立,截至2020年底,已有84家糖厂在防伪溯源平成注册登记,食糖防伪溯源二维码上传总数超过1.6亿个,为提升广西糖业产品品牌形象打下良好基础。

  (七)产业高质量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十三五”期间,广西累计安排财政资金及整合国家相关渠道的建设资金177.8亿元,用于“双高”基地建设、糖业发展专项补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划定、食糖临时储存贴息、制糖企业融资贷款贴息、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利用赤眼蜂对甘蔗螟虫防治示范项目建设、生产基地高产创建等方面,为糖业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糖业改革力度加大,在调整优化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设立糖业产业担保基金的基础上,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糖业高水平发展的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广西甘蔗良种育繁推的实施建议》、《广西糖业降本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为推动糖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国际产能合作取得实质进展。立足广特区位优势,释放“海”的潜力,做足“边”的文章,积极利用境外资源,推动糖业原料边境自由贸易及加工;推动广西与其他产糖国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已承接泰国等国外糖厂“交钥匙”工程,“走出去”取得实质性进展。

  虽然广西“十三五”期间糖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原料蔗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高、机械化收获推广难、糖料蔗基地水利化建设推进慢等困难和问题,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了糖业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期间,广西糖业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又面临一系列艰巨挑战,肩负维护国家糖业安全重任以及糖区经济稳定和乡村振兴重任,必须抢抓机遇,化挑战为动力,迎难而上。

  1.国家格外的重视糖业安全。“十三五”以来,我国食糖年消费量保持在1500万吨以上并呈缓慢增长态势。国内市场食糖供给充足,但食糖来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十三五”期末国外低价糖进口量占食糖消费量的比重提高至25%。近年来,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部分国家限制农产品出口,国际物流受到较大冲击,对农产品进口依赖敲响了警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大目标纲要》提出,要完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和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保障粮、棉、油、糖、肉、奶等重要农产品供给安全。

  2.国家全力支持广西糖业发展。2017年以来,国家以广西、云南两省(区)为重点,划定糖料蔗生产保护区1500万亩,其中广西1150万亩,占比77%,进一步强化了广西在国家糖料供给体系中的主体地位。为提高广西糖业竞争力,国家已明确将广西非“双高”基地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范围;同意2020—2022年对广西糖料蔗良种良法技术推广进行补贴,着重支持甘蔗脱毒健康种苗和机械化收获;加大对甘蔗育种和甘蔗收获机研发制造的支持力度。多措并举,进一步补齐广西糖业发展短板。

  3.广西糖业发展配套政策日益完善。为提高糖业竞争力,在出台《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糖业高水平发展的意见》、《广西糖业降本增效三年行动计划工作方案》的基础上,出台了《2020—2022年广西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试点方案》、《广西壮族自治区食糖临时储存管理办法》、《广西糖业风险资金管理办法》、《关于金融支持糖业高水平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金融服务广西糖业全产业链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配套政策,为广西糖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了坚强支撑。

  1.糖厂、蔗农持续投入乏力。近年来,受国外低价糖大量进口影响,国内食糖价格长期低迷,全区糖厂持续面临资金流动性不足、经营亏损、融资困难等难题,开展技术升级改造、维持糖业体系运转难度加大。受生产所带来的成本上升影响,蔗农亩均种蔗收益仅约1000元,租地种植户效益低下。“十三五”期间,全区糖料蔗种植培养面积由2014/2015年榨季的1297万亩减少到2019/2020年榨季的1126万亩,降幅13.2%。种植培养面积下滑导致糖厂“吃不饱”,后续深加工及综合利用面临系统性萎缩,全行业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维护国家食糖安全和维持全区糖业稳定发展的压力持续加大。

  2.国际食糖竞争加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不断推动构建高水平开放发展格局,国际“双边”、“多边”贸易合作区和国内自由贸易试验区数量快速增加,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措施不断出台,国外低价糖能更加便捷地进入国内市场。与此同时,国内农业支持政策与国际贸易规则接轨,“黄箱”政策操作空间日益狭窄,我国包括糖料在内的大宗农产品由于缺乏成本优势,将面临境外低价产品的冲击,国际食糖竞争格局较以往更加严峻。

  坚持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的部署安排,以推动高水平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延链补链、降本增效、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糖业“农工贸融合、产学研一体、商旅文互动”发展,全方面提升广西糖业竞争力,打造现代糖业产业集群。

  在“十二五”做大、“十三五”做优的基础上,围绕“十四五”做强目标,进一步巩固糖业基础地位,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破解机械化收获难、产业利润空间小等发展瓶颈问题,不断深化糖业改革,扩大开放合作,强化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协同共治、政策支撑与企业自强双向发力,借助现代信息科学技术手段推动资源整合、产业延链、产品提质、产业集聚和产业融合发展,完善配套支持政策,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构建现代糖业发展新生态,全方面提升广西糖业竞争力、品牌号召力和行业影响力,实现糖业高质量发展。

  1.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充分的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不断探索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市场化定价机制和风险保障补偿机制,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糖业领域。以企业为主体,遵循市场规律,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促进糖业良性发展。

  2.稳定面积,集聚发展。落实国家糖料蔗生产保护区政策,强化蔗田专用意识,满足制糖企业对原料的基本需求,巩固广西糖业传统优势产业地位,确保国内食糖稳定供应和产业安全。考虑糖料蔗基地分布、糖厂及糖业产业链延伸等因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强化种植主体与制糖企业利益联结,支持制糖企业建设经营自有糖料蔗生产基地,深化糖料蔗订单农业改革,维护糖料蔗收购秩序。促进糖业产业链企业、物流、信息化等配套服务集聚发展。

  3.科技驱动,降本增效。对标国际领先水平,以发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为突破口,着力补齐技术装备短板。加快新品种和新工艺推广应用,推动技术创新研究与集成运用,促进全产业链技术装备升级。创新行业发展理念,推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糖业全产业链的覆盖延伸,借力信息技术助推糖业跨越发展。

  4.生态优先,环境友好。不断推进糖料蔗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减量化,大力推广使用可降解农膜、生物农药、有机肥,保护糖区生态。全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糖料蔗资源“吃干榨净”,不断的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加大节能、环保工艺设备利用,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

  5.稳定收益,防范风险。推动蔗农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或制糖企业,鼓励土地流转,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服务组织,推动糖料蔗基地集约化、专业化运营。持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探索“保底收益+按股分红”、“订单生产”等利益分配机制,稳定蔗农收益。完善风险保障制度,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6.多元筹资,加大投入。不断争取国家支持政策,完善扶持政策,鼓励引导涉糖涉蔗企业、团体和有实力的农民参与产业开发建设。搭建政府投融资平台,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参与糖业全产业链发展,形成财政资金引导、政府推介、社会资本为主,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高度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机制。

  未来5年,广西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优化发展环境,推动降本增效,缩小与国际先进地区差距,着力打造充满了许多活力、市场竞争力较强的千亿元糖业产业,建成国内最具竞争力的蔗糖产区,成为国家糖业安全和糖区经济发展的坚强支撑。

  ——综合生产能力稳。全区建成1150万亩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糖料蔗生产能力6000万吨左右。糖料蔗种植培养面积稳定在1100万亩左右,年均入厂糖料蔗5000万吨左右,年均食糖产量600万吨左右。

  ——产业提质升级快。糖料蔗生产综合机械化率72%以上,机械收获率30%以上。甘蔗新品种研发推广能力逐步提升,良种覆盖率96%以上。糖料蔗加工增值率4倍以上。逐步推动产业重组,重点糖业企业产业集中度85%以上。

  ——生态环境模式优。糖料蔗综合利用水平逐步提升,蔗叶利用率、蔗渣利用率分别达到45%、100%。工业循环经济水平逐步提升,加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100%,百吨蔗耗标煤、吨蔗耗水分别不高于3.85吨、0.27吨,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全产业链效益增。农民种蔗收入稳定提高,5年累计亩均收益提高500元以上,食糖营业收入年均360亿元左右,工业综合营业收入年均650亿元左右,三产融合营业收入1000亿元以上。

  注:三产融合营业收入包括与食糖生产加工产业链高度相关的非糖产业的营业收入,如蔗叶养牛业、农机制造、仓储物流、糖区文化旅游、糖区会议会展产业、糖业数字化的经济产业等带来的收入。

  以稳定糖料蔗生产规模,提高亩产和蔗糖分为基础;以优化企业布局,做强制糖业和循环经济为核心;以全力发展糖业数字化的经济,提升食糖贸易服务水平为支撑,推动糖业一二三产业全链条融合发展。优先支持重点糖区、重点涉糖产业园区布局糖业循环经济、蔗糖精深加工、涉糖餐饮和甘蔗多样性产业(产品)等项目。在糖业农工贸三大板块谋划建设项目库,对建设项目实行动态管理,以项目建设促进糖业区域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

  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实际用地1159万亩,涉及64个县(市、区)、580个乡(镇)、4490个行政村(农林场),是维护国家食糖安全有效供给、满足制糖企业对原料基本需求的重要保障,必须强化保护管理。

  1.生产核心区。“双高”基地涉及全区10个设区市46个县(市、区),划入糖料蔗生产保护区范围内的耕地1069万亩,占全区糖料蔗生产保护区面积的93%,其中32个核心基地县(市、区)是保障国家糖业安全的重中之重,是布局加工业及相关产业链的重点地区。“十三五”期间,全区已基本建成504万亩“双高”基地,占全区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的43.6%。“双高”基地是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的核心区,土地相对平整、集中连片,灌溉条件较好,是推广机械化收获、降本增效的核心区。

  河池市:宜州区、金城江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

  2.非“双高”基地糖料蔗生产保护区。非“双高”基地糖料蔗生产保护区81万亩,占全区糖料蔗生产保护区的7%,涉及8个设区市的18个县(区)。这些县(区)的蔗田面积在1万—12万亩之间,蔗田分散,布局加工业难以形成经济规模,重点考虑与邻近产蔗大县进行资源整合利用。

  3.良种繁育基地。根据广西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建设需要,布局一级良种繁育基地8个,每个基地面积至少500亩,总面积4000亩以上;二级良种繁育基地35个,每个基地面积至少1000亩,总面积3.5万亩以上;三级良种繁育基地171个,每个基地面积至少1500亩,总面积25.7万亩以上。

  河池市:宜州区、金城江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都安瑶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

  结合市场需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逐步优化加工业和服务业布局,重点打造“二四三”产业新发展格局。

  1.两个增长核心区。一是数字新经济稳步的增长核心区。立足数字糖区建设,打造区域特色型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培育糖业数字产业集群,使其成为广西及全国食糖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动力区。重点引导广西“糖业云”和广西泛糖产品交易平台在南宁、崇左、来宾等糖区打造糖业数字化的经济先行区,推动糖业数字化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二是加工业集聚增长核心区。从项目用地、资金安排、环评审批、创新示范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推动糖产业园、来宾市糖业全产业链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形成崇左市涉糖餐饮和来宾市蔗渣浆纸高值化利用两大核心增长平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完善配套服务,促使其成为广西糖业深度开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糖业文化交流推广核心地区。

  2.四个三产融合优势核心区。顺应甘蔗种植区向优势产区集中的趋势,着力将崇左、来宾、南宁、柳州等产糖市打造成为三产融合发展、商贸物流顺畅、管理运行高效的四大糖业优势核心区。

  3.三个原糖加工基地。充分的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广西制糖企业在巩固发展白砂糖的同时,适应国际市场之间的竞争格局转变和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的需求,逐步向精炼糖方向拓展。支持“中国糖都”崇左市发挥本地糖料蔗和重点企业配额糖资源优势,在糖产业园建设资源型原糖加工基地;引导防城港市和北海市发挥沿海港口优势,支持原料不足的糖厂转向发展原糖加工业,建设外向型原糖加工基地。

  1.持续推动糖料蔗高效机收基地建设。以500万亩“双高”基地为重点,引导种植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开展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实施高效机收基地奖补政策,推动蔗田宜机化改造,提高全程机械化作业水平。

  2.加快糖料蔗生产保护区高标准蔗田建设。稳步推进非“双高”基地糖料蔗生产保护区高标准蔗田建设,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平整土地、配套建设灌溉排水系统、改造农田道路、改良与培肥土壤等,提高蔗田生产能力。鼓励种植大户、制糖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主体参与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建设。

  3.提高抵御灾害能力。持续提升病虫害防治水平,构建覆盖全区的糖料蔗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增强病虫害预判能力并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在糖料蔗核心基地县建设甘蔗气象监测站,加强对蔗区重大自然灾害监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1.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持续推进综合性状优良的甘蔗新品种选育工作,重点选育出1—3个宿根性强、分蘖性好、抗逆抗病、易脱叶的适宜机收品种。加大甘蔗种质资源收集和资源共享,完善广西农业良种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甘蔗杂交育种中心基础设施,规划创建甘蔗育种创新基地、原原种健康种茎(苗)扩繁中心。支持种业企业与甘蔗育种机构、制糖企业组织合作,共建三级良种繁育体系,加快崇左市江州区、来宾市兴宾区国家区域性甘蔗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着力培育甘蔗种业骨干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提高甘蔗种茎(苗)质量检验能力,提升甘蔗生产用种质量安全水平。

  科研育种能力提升工程。重点建设甘蔗种质资源圃1个,规划创建甘蔗育种创新基地、原原种健康种茎(苗)扩繁中心、重点完善广西农业良种海南南繁育种基地甘蔗杂交育种中心、甘蔗品种检疫基地相关基础设施,添置必要仪器设备。

  良种繁育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原原种健康种茎(苗)扩繁中心2个,逐步完善三级良种繁育体系。根据发展需要建设甘蔗良种繁育规模化生产技术集成与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新品种展示基地。

  品种测试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广西国家甘蔗品种测试中心、区域级及部分县级甘蔗品种测试站生产能力建设,保障种苗质量安全。

  2.优化糖料蔗栽培模式及技术。通过延长宿根周期,降低生产强度和生产所带来的成本,大力推广糖料蔗脱毒健康种苗,提高糖料蔗生长健康度。通过奖补等方式,加快实现脱毒健康种苗全覆盖。加快大马力拖拉机普及应用,加快推广深耕深松耕作方式,实现糖料蔗生产“扎稳、复壮、延寿”,降低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提高经营效益。普及精细化田间管理技术。推广水肥药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微生物改良土壤、粉垄整地、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农艺措施,逐步开展种养结合的立体模式,提升土地产出效益。支持糖料蔗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开展农机耕种收、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方面的专业化、标准化服务。

  3.提高糖料蔗机收比重。引导和支持制糖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等创建一批1000亩以上的高标准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积极试验推广分步式机收技术,改良分步式机收小型成套农机,推进农机农艺深层次地融合,逐步解决切段式机收损失率、含杂率、破蔸率过高及宿根出苗率过低等问题。在示范基地推广适宜机收的品种,根据全程机械化要求,推广1.2米以上的等行距种植或宽行1.2米以上、窄行0.3—0.4米的宽窄行种植模式。在平原缓坡地区推广以切段式机收为主、以分步式机收为辅的收获模式,在丘陵山区主要以分步式机收为主。加快北斗卫星导航无人驾驶技术在糖料蔗种植中的推广应用,加大农机驾驶员培训力度。

  借鉴各地推进“双高”基地建设和运营管理的有效模式,积极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以及“四联管”等模式,提升糖料蔗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鼓励制糖企业、种业企业、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蔗农等组建联合体,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新型经营管理模式,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对建立了紧密利益联结机制的规模化经营主体,在补贴、贷款、担保、技术推广等方面予以倾斜支持。

  全面推广订单生产,稳定购销关系,提高蔗农收入。依托保险体系,逐步扩大糖料蔗风险保障覆盖范围,筑牢农民收入保障网。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良性发展机制,引导制糖公司参与生产基地建设,确保蔗农种蔗收益稳定。创新蔗农和企业利益联结方式,鼓励蔗农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或制糖企业,积极化解蔗田“小块并大块”难、土地流转成本高等难题,提高蔗农资产性收益。

  对标国内外先进糖厂的工艺、装备和管理上的水准,查摆差距,对症施策,补齐短板,激发企业自我发展活力,释放产业潜能。

  1.推进糖厂压榨前工艺改造。全面建立政府引导、糖厂为主体的机械化收获政策支持体系。启动一批适应机械化收获要求的糖厂自动卸蔗和除杂系统建设项目,鼓励糖厂在糖料蔗砍收安排、运输调度、扣杂标准等方面与机械化收获进行衔接。

  2.推进糖厂运营效率提升。探索入厂糖料蔗按蔗糖分计价,按照优质优价原则,引导蔗农种植高糖品种,并在蔗糖分最高时段砍收。优化糖料蔗砍收和调运安排,力争人工砍收蔗48小时内、机收蔗10小时内进厂入榨,减少重量和蔗糖分损失。支持和引导制糖企业组织自动卸蔗、自动装包码垛等智能化改造。推广应用大型全自动离心分蜜、连续煮糖等技术设备,提高生产效率。推广运蔗车自动过磅、在线排队和车辆物流管理等系统应用,推行单工序自动控制和全流程集中控制技术,逐步实现制糖生产全过程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通过管理提效,使糖厂产糖率提高0.3—0.5个百分点。

  (9)运用北斗定位、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技术对糖厂农务砍运调度系统来进行升级改造。

  3.推进制糖产能重组增效。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促进糖业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战略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综合竞争力。按照布局合理、原料充足的要求,引导规模小、原料不足、技术装备落后的糖厂关停或转产,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鼓励制糖企业对内部糖厂进行整合,支持企业间开展股份合作,引导一批小糖厂转型生产原糖、特色糖等产品或转型发展别的业务。鼓励部分企业“走出去”,开展境外糖料蔗种植和食糖生产,热情参加国际产能合作,化解国内过剩产能。推进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战略重组和产能整合,力争形成1—2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制糖企业。

  1.分工协作推动加工专业化。以促进糖料蔗集中压榨、原糖全年均衡加工利用为目标,促进原糖和精炼糖分步生产。顺应多样化消费需求,实行原糖集中精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设精炼糖加工中心。通过分步生产,推动加工专业化,提升食糖品质,丰富产品类型,发挥规模效应。

  2.打造进口原糖加工基地。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充分的利用广西与东盟部分国家接壤的地缘优势及沿海港口优势,全力发展境外进口原糖加工。

  3.标准引领,全面推动产业提质。持续推动广西糖业标准化生产。顺应糖业发展的新趋势,完善广西糖业标准体系。规范糖业生产技术流程和辅料使用,生产营养卫生、符合品质衡量准则的糖类产品。以行业标准推动供应链创新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市场主体结合产品检验检测、甘蔗质检、食糖溯源、农资服务等制定关键共性标准,提升供应链服务能力和水平。

  4.构建“桂字号”品牌体系。强化品牌意识,鼓励和支持制糖企业申请绿色蔗糖、有机蔗糖认定和产品认证。充分的利用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介和手机终端、网络站点平台等现代媒介手段,以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糖业博览会等各类展会活动,提升广西糖业品牌形象。以全国糖业产业链最大集聚区、最大的泛糖产品交易平台为依托,推动食糖贸易企业未来的发展,整合泛糖产品资源,增强广西糖业市场影响力。带领企业增强品牌意识,制定品牌战略,加强品牌管理,形成糖业“桂字号”品牌体系。

  以糖料蔗种植、食糖生产和深加工为主线,延伸产业链长度,拓宽产业链广度,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派生产业,促进产业在融合发展、品牌化建设中创造更大的效益。

  1.延长蔗糖全产业链。在做优做强传统制糖业的基础上,着力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推进蔗糖新产品研发生产,大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丰富食糖品种,带领企业生产精制糖、液体糖,引导食糖向功能糖、营养糖等特色糖方向转化,满足市场消费升级需求。推动甘蔗向生产植物水、饮料、酒类等方向转化。深化现有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蔗渣利用向木糖、木糖醇、木聚糖、阿拉伯糖、膳食纤维、环保餐具等高附加值产品转化,糖蜜综合利用向食品、化工、饲料等领域发展,滤泥和蔗叶综合利用向肥料、饲料等方向转化。

  (1)新产品开发。生产甘蔗植物水、甘蔗浓缩汁、甘蔗饮料、甘蔗酒、甘蔗醋等产品;开发红糖、液体糖、药用糖、功能糖、特色糖等产品。

  (2)副产品高值化利用。蔗渣生产木糖醇、木聚糖、阿拉伯糖等产品;蔗渣和蔗叶饲料化利用;蔗渣浆生产环保餐具和电子产品包装材料;利用糖蜜开发食品、化工等产品;滤泥肥料化和饲料化利用;酒精废液和酵母废液的二次利用。

  2.发展蔗糖派生产业。鼓励有关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和产业园区管委会采取多种方式,围绕制糖上下游产业及配套服务业精准招商,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打造广西经济新增长极。大力吸引糖果、饮料、休闲食品、生物化工等用糖企业来桂投资,进一步拓宽产业领域。整合区内泛糖产品资源,提升糖业附加值。大力发展仓储物流、电子商务、期货金融、管理服务等蔗糖配套产业,为蔗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开发培训、会展、工业旅游多种功能,拓宽产业融合发展空间。

  生产拓展类项目。重点在中国—东盟南宁空港扶绥经济区发展饮料、方便食品、休闲食品、水果罐头加工等产业。

  3.培育糖业产业集群。以原糖、精炼糖专业化分工为突破口,推动糖业循环经济产品、原糖二次开发利用产品和其他用糖大户进入园区,大力推动为糖蔗产业配套的农资、农机企业入园,引导商贸、物流、金融、结算等配套服务企业进驻,促进产业集聚。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核心支撑作用,优化资源配置,重点支持年制糖能力百万吨以上的大型制糖企业发展,打造1—2家年营业收入百亿元以上的核心龙头企业,促进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集群发展,引领广西糖业转型升级,提升核心竞争力。

  4.补齐糖业流通短板。推动建立糖业线上线下协同、期货现货协同、渠道终端协同、国内国际协同的高效流通体系。依法做大做强集交易、仓储、物流、金融于一体的泛糖产品交易平台。提高广西现货白糖价格指数的公信力,鼓励和引导更多领域应用广西现货白糖价格指数,树立国内白糖现货价格风向标,形成有影响力的区域经济指数。鼓励和引导糖业经营主体建立期现结合的多层次市场体系,通过利用期现结合工具稳健经营。

  5.推动糖文化产业发展。按照糖业“产旅文”融合发展原则,充分挖掘糖文化内涵,推动糖业发展与广西文化、民族风情和田园风光相融合,并使其符号化、名片化、产业化,不断提升广西糖业影响力。支持有条件的糖区建设糖业博物馆、糖业文旅小镇等“产旅文”融合项目。鼓励在旅游线路中融入糖文化元素,在旅游纪念品中加大各类糖业产品宣传推介力度。鼓励通过影视、文学、摄影和书画等形式,以糖业和糖区改革发展为题材进行创作,提升广西糖文化影响力。

  6.加快推进糖产业园建设。对进入糖产业园的高质量发展项目,在用地指标、专项资金安排及环评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促进涉糖涉蔗要素资源优先向糖产业园配置。

  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全力推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糖业深度融合,支持糖业率先利用数字技术提升生产、管理、经营水平,促进糖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围绕糖料蔗订单生产和销售、食糖加工、商贸服务及金融等重点环节,加快完成糖业大数据基础支撑平台、涉糖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制糖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泛糖产品交易大数据服务平台、糖业金融大数据服务平台、糖业政务监管大数据服务平台等六大平台建设。推动“农、工、贸、金融、监管” 等环节的数据信息上传,助力“糖企上云”、“糖业上云”。依托“糖业云”大数据及糖业应用软件(APP),完成糖料蔗订单合同电子化,助力远程诊断、灾害预警,精准服务蔗农。串联整个产业数据,打通产业各环节数据孤岛,建立糖业信用体系,解决产业主体在金融信贷过程中信用信息缺失问题。运用大数据管理手段,提升糖料蔗砍运秩序管理效率、生产决策分析效率,挖掘糖业数据价值,实现信息共享和管理高效协同。完善糖业监管制度,提高政府对糖业的预测、监管和调控能力。

  糖业大数据基础支撑平台:含基础数据库、运行维护管理、数据共享交换等子系统。

  涉糖农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含订单合同服务、地块信息采集服务、地理信息管理、砍运调度管理、农务基础信息管理、智慧质检、智能地磅、农务结算、补贴统计发放服务、合同履约监管等子系统。

  制糖工业大数据服务平台:含物资采购管理、生产监控管理、设备资产管理、智慧安防管理、智慧园区管理、品质检测管理等子系统。

  泛糖产品交易大数据服务平台:含新闻资讯、企业宣传及展示、云市场、电商交易、糖业副产品销售、智能仓储、智慧物流等子系统。

  糖业金融大数据服务平台:含金融大数据互联互通、蔗款兑付融资服务、生产服务预付款融资服务、现货质押融资服务、蔗农信用体系建设等子系统。

  糖业政务监管大数据服务平台:含大数据决策分析、脱敏数据共享、可视化工具等子系统。

  1.加快智慧蔗田建设。支持大型糖料蔗专业合作社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建设一批智慧蔗田项目,构建卫星遥感、地面无线传感器等“天空地”一体化数据采集系统。利用国家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利时机,布局智慧农业项目,率先在环境监测控制、远程诊断、测产、风险预警、甘蔗砍运收和调度等方面取得突破。

  2.推动加工、物流业智能化改造。加快制糖公司制作调度指挥系统信息化改造,推行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和全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实现制糖企业内部管理信息化,生产工艺基本自动化,食糖产品可追溯,资源调配科学化、精准化,以信息化促进企业降本增效。鼓励糖蜜、蔗渣、蔗叶、滤泥等副产品资源利用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研发推广一批智能改造关键设备和技术,提高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智能物流与智能仓储的利用水平。重点推进骨干糖厂开展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采用先进装备和现代信息技术提升现代化生产水平,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积极争取国家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智能改造试点项目,推动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园区建设。鼓励发展智慧仓储、智慧物流,不断提升物流效率。鼓励探索区块链技术在糖业的应用。

  3.发掘培育糖业数字经济。顺应我国生产制造业网络化、柔性化和个性化,产业组织方式服务化、平台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抓住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迅速普及推广的有利时机,持续推动糖业数字化,加快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提供产业链协同高效运转的数字化解决方案。依托数字广西集团有限公司、广西泛糖科技有限公司等平台企业,加速线上线下融合,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产业与金融保险、企业诚信等综合服务功能深度融合,创新供应链金融服务,不断扩大融资规模。进一步完善“糖业生产基地+糖业产业集群+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终端用户”信息化体系。提供多品种、多品类的现货交易服务,不断扩大广西制糖企业参与线上交易的比重。完善交易规则,探索形成价格指数、供应指数、销售指数、库存指数等权威数据,逐步建成国内糖业产品定价中心和交易中心,进一步助推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

  4.大力发展糖业平台经济。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糖业防伪溯源平台、糖业质检服务平台、网络货运平台、副产品销售平台、大宗物资集采平台等糖业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创造新增长点,逐步完善糖业生产、销售、物流、服务等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加快推动广西糖业转型升级。

  持续加大糖业发展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对糖料蔗生产保护区建设、良种繁育、技术改造、科技创新、信息化改造、平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不断助推糖业发展。支持申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农业产业强镇、循环经济示范园等,对申报成功的园区予以奖励和资金扶持。综合运用奖励、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产业链开发建设。

  1.不断强化核心共性技术研发。持续强化糖料蔗良种繁育及配套农机农艺技术,依托农业科研单位、制糖企业、种业企业、种植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持续推动甘蔗良种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继续支持大中型收获机械研发,同时加大对小微型糖料蔗收获机械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强机具选型鉴定,针对性开展试验验证,提高机具的适用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推动糖厂开展智能化、信息化改造技术研发和食糖多样性产品研发,加强数据信息化建设和卫星、遥感等基础设施建设。

  2.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强与区内外涉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鼓励其在广西设立实验基地、现场教学基地、毕业生实训基地、新品种新技术中试基地。支持糖业企业承担各类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联合各类科研机构成立研发中心,探索推进糖业领域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糖业科技创新联盟。

  1.积极稳妥推进糖料蔗购销市场化改革。深化糖料蔗订单农业改革。充分尊重种植主体和制糖企业的自主权,由双方签订糖料蔗订单合同。鼓励糖料蔗收购按质论价。持续推进糖料蔗价格指数保险,稳步扩大实施范围,力争实现全覆盖。鼓励市、县两级人民政府安排糖业风险补偿资金和糖业引导资金,对糖业信贷投入予以贴息和风险补偿。

  2.维护糖料蔗收购秩序。鼓励制糖企业积极参与糖料蔗基地建设和运营,鼓励农工产业链一体化发展,通过利益纽带稳定农工关系,建立全产业链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发展模式。加强糖料蔗购销市场监管,逐步完善订单合同履约信用体系,营造产业良性发展环境。

  3.完善食糖储备机制。构建中央储备与地方储备、政府储备与企业储备互为补充的食糖储备格局,保障食糖供给。强化食糖市场价格动态监测,充分发挥食糖临时储存政策作用,维护食糖市场价格稳定。

  4.探索创新糖业支持方式。支持鼓励投资者按市场化方式发起设立各类糖业并购重组基金,带动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参与投资。支持制糖企业开展战略重组、延长产业链条、生产高的附加价值产品、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及设备更新、参与糖业大数据构建和糖料蔗基地建设、购置甘蔗全程机械化设备等。支持广西工业高质量发展基金投资广西糖业项目,鼓励投资者按市场化方式发起设立各类区域特色产业投资基金及科创投资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出资参与,通过投贷结合的方式投资广西糖业。丰富企业融资手段,降低融资成本,增强企业综合盈利能力,加快培育糖业新兴产业和龙头企业。

  1.落实原料权益保障。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或制糖企业,切实建好糖业“第一车间”,进一步密切糖料蔗基地与糖厂的关系。引导各地建立完善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方面风险保障金制度,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增强糖料蔗生产经营主体的契约意识,联合金融机构制定适合糖区的信用评级方法。探索建立依托互联网销售平台的合同履约体系。制定和推行合同示范文本,依法打击合同欺诈行为。加强土地流转合同、订单合同履行监督,建立健全纠纷调解体系,保护合同各方合法权益,调动各方发展糖料蔗生产的积极性。

  2.积极化解融资难题。引导信贷资源向糖业倾斜,支持金融机构投放糖业贷款。设立制糖企业贷款“绿色通道”,缩短审批时间,提高审批效率,落实审批限时办理要求。创新财政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方式,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基金、贷款贴息等方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向糖业等农业产业融合领域,推动将糖料蔗收购列入政策性贷款支持范围,加大对糖料蔗收购资金的支持。鼓励新型糖料蔗生产经营主体、糖料蔗加工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实现纵向一体化经营。加大对糖业产业融合发展主体的信贷支持,引导金融机构推广产业链金融模式。探索设立“政府投资+金融资本+民间资本”等多种融资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支持全产业链发展的融资租赁业务,满足不同主体在大型甘蔗收获机购置、设备更新改造及重点项目改扩建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鼓励合作银行量身定制多样化的信贷产品,不断完善贷款担保机制和保险保障机制,有效防控风险。积极推动糖业企业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糖业企业通过上市(挂牌)、发行企业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融资。

  3.完善担保机制。以糖料蔗生产比重大的县(市、区)为单位,利用现有的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开展糖业融资担保业务。信贷担保服务优先满足从事糖业规模经营的各类新型经营主体的需要,主要包括蔗田机械化收获适应性改造、品种改良、购买农机及农业生产资料等方面。探索研究确权颁证后蔗田作为抵押物抵押贷款模式。

  推动出台广西糖业管理地方性法规,完善行业管理体制,规范育种、种植、收购、生产、运输、经营、储备等行为,维护正常的糖料蔗购销秩序,保障蔗农和制糖企业的合法权益,实现依法依规治糖。

  1.强化土地整治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科学推动高标准蔗田建设,充分论证土地整治方案,避免因设计施工不当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尽量避开雨季施工,减少水土流失。强化水资源平衡分析,合理确定灌溉用水,集约节约用水。鼓励对蔗叶回收及还田作业予以补贴,加大对蔗叶回收机械研发推广的扶持力度,支持蔗叶收储体系建设。

  2.减少化肥农药农膜对生态环境影响。积极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使用效率,降低化肥使用量。推广使用微生物菌剂及生物有机肥,在具备节水灌溉条件的地区推广水肥一体化灌溉,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强化病虫害预测预警、统防统治、精准施药,减少农药、除草剂的使用。推广生物农药,鼓励利用赤眼蜂对甘蔗螟虫进行生物防治。全面推广可降解农膜,回收不可降解残留农膜和农药包装袋(瓶)。

  1.推动清洁生产。推行绿色制造技术,实施清洁生产,降糖生产过程的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在原料预处理、压榨(渗出)提汁、澄清过滤、加热蒸发、煮炼助晶、分蜜包装以及锅炉发电等生产全过程推广使用一批绿色制造新技术、新装备。提高蔗渣打包率,推广蔗渣清洁燃烧技术,逐步淘汰度电耗汽10千克以上的小型汽轮发电机组、吨汽耗标煤200千克以上的锅炉、不符合国家能效标准要求的低效变压器等高耗能设备。推广应用高效节能的次高压锅炉和发电机组,探索建立热电联产园区,推广板式换热器、煮糖结晶罐、丙糖连煮设备等节能技术装备,降低能耗。推行榨机交流变频调速、双辊喂料器等技术设备,提高压榨抽出率,降低蔗渣水分。改善产业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2.强化产业闭合循环。以糖蜜、蔗渣、蔗叶和滤泥四大副产品综合利用为重点,加快形成零排放的闭合循环经济产业链,解决传统制糖业的结构性污染和区域性污染问题。推进种养结合,在崇左、来宾、南宁、柳州等糖料蔗优势产区,合理布局一批草食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场、饲料加工和有机肥生产企业。继续保持工艺技术、装备的先进水平,巩固广西糖业循环经济与综合利用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加强项目建设监督,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噪音、废水、废渣等问题,防止污染环境。强化企业生产运营环境监管,严格执行有关废弃物排放的规定,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减少生产运营过程中的环境损害。

  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由自治区糖业发展办牵头负责,自治区发展改革、科技、工业和信息化、财政、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农机等部门支持配合,共同推进规划实施。糖区各市、县(市、区)要充分认识本规划实施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为本规划实施提供组织保障。引导广西糖业协会切实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协调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有序推进本规划实施。

  各级糖业主管部门及糖料蔗生产保护区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要提高政治站位,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把稳定糖料蔗生产、维护食糖安全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细化工作措施,狠抓任务落实,确保完成本规划各项目标任务。要积极探索创新,不断完善糖料蔗生产土地流转机制、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产业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推动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

  密切关注国内外食糖市场形势,分析研判行业风险,适时启动风险调控机制,降低行业风险。建立动态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对糖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可能存在的系统性风险、政策执行成效及存在问题、规划之间衔接及生态功能区限制、糖业从业人员结构等进行专项分析,特别是对劳动力供给、土地供给、融资、创新能力支撑等要素资源保障,以及国际贸易动态、贸易摩擦风险、行业发展瓶颈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形成定量科学评判体系,更好地支持广西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加快培养糖业高质量发展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能人才,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以企业为主体,以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为支撑,加大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培养力度,培养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职业蔗农。强化人才引进,重点引进甘蔗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制糖工艺优化、制糖副产品延伸利用、物流营销等方面人才。

  推动构建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糖料蔗市场体系,建立完善监管规则,积极打造最优的经济发展环境、最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和最高效的服务体系,为项目落地、企业未来的发展、产业发展提供保障。综合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等传播方式,加强糖业信息宣传和管控,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促进糖业平稳发展。加大糖业政策、发展形势和发展成效宣传,引导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糖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上一篇:【48812】浪漫的法度客厅图 22款事例随你选(五)
下一篇:化学化工学院2024年大学生作业生涯规划大赛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