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年年岁岁的新年及岁除之夜,京城表里都会听到钟楼上传出的嘹亮而漫长有力的108响钟声。钟声洪亮、庄重,音波崎岖节奏明快,击钟的尾音可继续一分多钟,钟声可远传至二十公里以外。
钟作为我国古代的一种计时东西,传说在黄帝炎帝时期就已呈现了,鸣钟伐鼓自古也成为皇朝、寺庙以及黎民百姓祭祀、祈福、迎福、祝愿、免灾驱邪的一项礼俗。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伐鼓催人起,天黑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准则。跟着释教在汉代传入我国,钟鼓便同佛家结了缘。在很多寺院内的东西两边都建有报时的钟鼓二楼,鸣梵钟与伐鼓既用于寺庙的法会佛事活动的礼仪,亦曾是乡镇乡下旧时定更报点的“报时台”。如在北京陈旧的雍和宫里,和尚每日上殿诵经均鸣钟伐鼓,寅时撞响动听的钟声,酉时即敲响如雷的鼓声,钟鼓声曾响彻四九城表里。
在北京城的中轴线上,明永乐年间于地安门大街的北端筑有钟鼓二楼,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高耸壮丽。在高47.9米的钟楼上悬有63吨的青铜报时钟,高46.7米的鼓楼内有一面大鼓、二十四面小鼓,共25面更鼓。今天的钟鼓楼是清乾隆年间重建的,自明清至民国初时,钟鼓二楼一直掌管着京城表里的报更报时的使命,可以说老北京曾是在钟鼓楼的鼓鸣钟响声中入眠和复苏的。清初时曾规则钟鼓楼要昼夜报时,乾隆年间后改为夜间报更,从那时起清代钟、鼓楼司职的更夫,在报更报点时很有规则,很考究敲击的次第与节奏。清末民间就撒播有“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的俗话,其描述的便是宣统时期钟楼鼓楼在交子、正午时两次伐鼓撞钟的事儿,每次54下,两次钟声鼓声合起来是108响。
虽然,古今中外寺庙新年的祝愿用乐器、节奏、韵律各有异同,但却都是敲108响。据我国古籍所述,钟本是集合在地下的阳气,敲钟便是要把阳气从地下唤出来,约从汉代开端古人就有于夜晚敲钟唤阳,白日伐鼓避阴之俗。古人以为元日前的岁除之夜为一岁之末,是一年中阴气最盛的一天,到岁除子时正零点时,阴气盛极,所以此刻应鸣钟伐鼓以避阴,迎候新的一年的阳气,“鸣钟伐鼓迎新年”之俗曾一直在我国各古城连续着。
“闻钟声,烦恼轻,才智长,菩提生。”为什么在新年(岁除)交子时都必须伐鼓与撞钟108下呢?明人郎瑛在《七修类稿》一书中说:“叩一百八声者,一岁之意也。盖年有十二月、二十四气、七十二候(每五日为一候),正得此数。”释教还以为敲108下即可消除人的108种烦恼。还有一种说法便是108包含着12个9,《易经》以为“九”是最大的阳数,“九”被看作数字之极,“九”与“久”谐音具有尊贵、吉利、持久之意;而一年有十二个月,“九”的十二倍正是一百零八。108这一个数字虽然议论纷纷,但它都代表着“吉庆”、“满意”、“驱除人生全部烦恼”之意。
现在的鼓楼、钟楼早已失掉司时的效果,已成为京城重要的旅游景点,钟鼓楼一带成为老北京特色旅游的必经之路。人们可在鼓楼观览到新仿制的巨大群鼓以及陈旧的铜刻漏、碑漏等古代计时报刻的文物,在钟楼内可观览到老北京最著名的古钟之王,悬于钟鼓楼的高4.5米、重63吨、铸造于明永乐18年的报时铜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