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支援西藏的闽粤故事:尼洋阁 尼洋河(节选)_佛龛 佛坛 佛柜_开云登录平台官方网站_下载云开官网入口
产品中心

对口支援西藏的闽粤故事:尼洋阁 尼洋河(节选)

时间: 2024-11-27 作者: 佛龛 佛坛 佛柜


  在林芝市八一镇的娘乳岗上、尼洋河畔,矗立着一座高36.9米的五层阁楼式建筑——尼洋阁。21世纪初,连续两批次的福建省工作队接力奋斗,为林芝市留下了这座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深厚的地标性建筑。

  现如今,无论开车还是步行,从尼洋河大桥进入林芝市主城区,最醒目的就是这座融合了汉藏两种建筑风格与形制的阁楼,内部构型和装修则完全是工布藏式风格。登临阁上,可俯视巴宜区全貌,能看到尼洋河上最大的“跨桥”“娘乳”两块湿地,还可仰望比日神山、阿布堆珠等一众神山。

  尼洋阁内,承载着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还有中国第一个门巴族和珞巴族文化展示馆。尼洋阁外,藏东南文化博览园已建成开放,初具规模。尼洋河在尼洋阁脚下奔腾流淌,不舍昼夜;尼洋阁在尼洋河畔庄严矗立,美轮美奂。尼洋阁、尼洋河共同见证着林芝市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成为当地一组亮丽的自然和人文名片。只是很少有人知道,魅力独具的尼洋阁,有着怎样的身世和来历。

  2024年6月下旬,曾任福建省第五批工作队总领队、西藏林芝地委副书记、行署常务副专员的陈秋雄,时隔十四年重新踏上林芝的土地。作为福建省干部人才代表,他是来参加林芝市委、市政府组织的“重走路”活动的。越野车经过尼洋河大桥时,他一再嘱咐司机慢点,再慢点。他把头探出车窗外,目光透过厚厚的镜片、越过宽阔的尼洋河,在尼洋阁上停留了好一会儿。尼洋阁——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这里凝结着他和“闽五援”队员们共同的智慧、情感和心血。

  多年从事组织工作的经历,使得陈秋雄既注重实践又思维活跃。“闽五援”这个队名,就源自陈秋雄的创意。“当时为了能随时随地凝聚、振奋、激励团队,我就起了个队名,上口,好记。”说起队名,陈秋雄这个总领队一脸骄傲。团队经常会喊起口号:“闽五援,干!”工作干得好,“闽五援”的口号和品牌也慢慢变得响亮。此后的福建省工作队都沿用了陈秋雄的创意,到现在已经是“闽十援”了。

  正午时分,参与“重走路”活动的团员们集体来到尼洋阁参观。在解说员的带领下,团员们来到三楼展厅。看到玻璃罩里那座巨大的“沙画坛城”,陈秋雄抢步上前,双手微微颤抖,抚摸着玻璃罩,嘴里不住地喃喃着:“还在,还在。完好就好。”

  “沙画坛城”是藏传佛教中最独特也最精致的宗教艺术之一。过去,“沙画坛城”作为一项师徒间口口相传的技艺,也是雪域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存在。时隔多年,看到自己当年投入巨大心血才得以实现的“作品”,不仅保存完好,而且持续感动、震撼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观众,让他们得以近距离欣赏到西藏历史背景和文化的精华,陈秋雄心中的激动、感喟、欣慰、骄傲,自是可以想见的。

  2007年7月,工作开展伊始,经过扎实的走访和调研,一个重要课题开始萦绕在陈秋雄脑际。那就是,“仅有物质援助还远远不足,更深层次、更长远的是文化”。他意识到,以往工作更多是给钱给物,改善当地生产、生活条件,但工作不能简单地停留在争资金、搞项目上,还要在实施项目建设的同时主动融入西藏本地经验,挖掘、保护、传播好西藏优秀的历史、文化。

  林芝地处藏东南,门巴族、珞巴族也聚居于此,他们和工布藏族、汉族等多民族共同创造的丰富而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很多都属于劳动记忆,口口相传,没有文字等形态,因此也就特别分散,容易消失。如何有效保护,甚至是抢救性保护这一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成为当务之急。基于此,陈秋雄在“闽五援”把“文化”作为工作很重要的一环,获得队员们的一致赞同和全力支持。

  当时,福建省第四批工作队把刚刚建好的尼洋阁交到了“闽五援”手中。此前更多是基于林芝市容市貌的考虑,要为当地打造一个藏汉风格融合的地标性建筑。具体的功能和使用方式尚未确定,有说要建成寺庙的,有企业想买下当作办公楼的,更不可思议的是商家想要在里面开火锅城的。对这些设想,陈秋雄都没有同意。他想要为崭新的尼洋阁注入文化的灵魂,增添历史的分量。在他的主持下,终有了建设“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动议。

  刚开始,博物馆的整体设计和布展工作是交给来自的专家和专业团队在做。然而,七八个月下来,对方发现资料太少、难度太大,最后关头还是选了知难而退。工程难度太大,时间所剩无几,陈秋雄下决心,由“闽五援”自己来干。当时,工作队一共四十几个人,其中二十来个人在市区工作。他们先找资料,做案头工作,再分门别类搜集实物,邀请西藏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师同步设计展厅。

  陈秋雄有个朋友当时在北京的《中国西藏》杂志做编辑。他从朋友处找来几十期杂志,堆起来小山一样高。他和队员们从第一期开始一页一页地翻找,凡是与藏东南历史背景和文化有关的内容和报道,都剪下来贴在本子上。很多非遗内容,之前没有现成的文字表述,这下终于有了可靠参考。依据这一些图片和文字报道,陈秋雄和队员们分头下乡去做田野调查,按照民俗、文化、音乐、传统手艺、建筑形态等不同范畴分工寻访、搜集实物。有的实在找不到现成实物,他和队员甚至发动朋友去八廓街上的古董店铺挨家扫货。

  展板的内容如何呈现?解说词怎样书写?陈秋雄和十几个队员聚在大会议室里,逐字逐句推敲。所有这些工作都是在晚上和节假日,利用业余时间加班干的。对于展馆一进门的序厅设计,陈秋雄和队员们也花了好多心思,最终邀请福建籍漆画大师唐明修与西藏著名画家韩书力携手,联袂打造以文成公主进藏历史为题材内容的大型漆画壁画《教化图》。这幅彰显藏汉文化融合的精品漆画重器,就镶嵌在尼洋阁一楼正厅,堪称“沙画坛城”之外,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的另一镇馆之宝。

  前后历时两年,最终赶在“闽五援”本期结束前夕,2010年6月,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正式对外展出。在福建省两批次工作队的无缝衔接、接力奋斗下,美丽的尼洋阁被注入了文化的精魂,重装亮相,焕彩新生。

  在“闽五援”的全力支持和推动下,米林县组织编撰了藏文版县志,还专门投入资金,实施珞巴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完成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闽五援”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成为当时全国唯一非文化单位获此殊荣的特例。

  期间,陈秋雄还主编了一本二十几万字的通俗读物《我们的家园》。当年,在走访调研过程中,陈秋雄发现西藏当地有的干部、学生对于西藏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历史不是特别了解。为此,他萌生出自己编书的念头。他约请福建师大的专家学者参与编写,细致梳理相关历史,从官制、地理、文化、语言、人种、基因、宗教等多方面来论证和彰显藏汉一家亲的主题,生动揭示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我们的家园》2009年出版发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首印一万册。除了免费发放给林芝当地的干部、群众、学生,还分发给其他各地市,产生了非常好的效果和反响。

  走出尼洋阁,陈秋雄频频回望这座自己和队员们曾经呕心沥血、并肩奋斗打造的博物馆。尽管增加了更丰富、具体的内容,但基本的展陈格局还和他们当年留下的一样。十四年过去了,他们好像从未离开。午后的阳光耀目灼人,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现如今,这里慢慢的变成了林芝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发源于米拉山西侧错木梁拉的尼洋河,在林芝市则们附近汇入雅鲁藏布江,是工布藏区的母亲河。从“闽五援”到“闽十援”,时光如水,奔流不息。尼洋阁——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陈秋雄和工作队队员们为后来者留下了一座清晰而生动的、实体的亦是精神的路标。



上一篇:河南12亿建造的世界最高佛如今彻底凉了:水喝不起更拜不起
下一篇:文旅新探|西藏昌都:踏寻千年茶马古道上的浪漫